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学会(英文缩写:JSWSST)成立于1989年,是我省安全生产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较高层次的科学共同体,围绕安全生产的中心任务,为促进我省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现为第四届理事会,会长:赵利复,副会长:张海涛、朱跃钊、尤佳春、陈伟军、江瑞晶、秦勇、赵昶东、张昕,秘书长:张昕,有单位会员 56家,理事73人,个人会员1179人,其前身是江苏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
学会宗旨是: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及职业安全健康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依靠和团结全体会员,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开展各项学术交流和研究,开展相关领域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为促进我省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事业的发展,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而奋斗。
(2)获得荣誉
自2009年以来,学会连续获得江苏省科协颁发的秘书长岗位贡献奖;2010-2011年度获得江苏省科协“建议工作优秀组织奖”;2014年度被江苏省科协评为 “先进省级学会”; 2015年获得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5A”级;2016年1月被江苏省民政厅认定为“江苏省示范性社会组织”。
(3)业务范围:
(一)对党和政府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政策及其他重大决策问题,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发挥咨询作用;
(二)普及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科学技术知识,积极推广国内外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全民安全科技文化素质;
(三)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
(四)围绕安全健康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向行业和企业提供安全健康咨询服务和建议;
(五)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编译出版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科技书刊和本会简报;
(六)根据安全科技工作发展的需要,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努力提高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者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积极依托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服务站和首席专家(工程师)等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八)接受政府和部门委托,协办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科技项目的研究与论证,工伤事故的调查与分析,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奖和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九)接受政府和部门委托,开展安全科技咨询、技术服务和安全评估、风险评价等活动,兴办有关事业和经济实体;
(十)接受政府和部门委托,承办职业安全健康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培训、资质评鉴工作和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组织和参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评审和质量考核相关工作;
(十一)组织和参与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标准的立项论证、编制、审定和宣贯工作;
(十二)向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举办为安全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各项事业和活动,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4)学会建设
多年来,学会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依法制定章程并严格按照章程所明确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运行规范。同时,学会自觉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的领导和监督,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学会历届理事会始终选举政治上可靠,业务能力强,有一定威望的领导人或专家学者担任负责人,并在秘书处设立了联合党支部,使党的先进性贯彻学会工作始终。学会组织机构健全,会员代表大会定期召开,理事会则由各行业的安全健康精英组成,有较高的代表性。学会理事会设有安全科学等3个专业委员会和技术咨询等5个工作委员会。学会成立监事会,制度完善,制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管理办法,江苏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奖评审奖励办法及详细的内部管理制度。
近年来,学会紧密围绕安全生产与职业安全健康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认真完成一系列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委托的各项工作,如江苏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现场检查抽查前期审核工作、江苏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等。学会还积极开展科技评奖工作,“江苏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奖”是2010年经省科技厅批准设立,并在国家科技部奖励办备案,已顺利完成三届评审授奖工作,共评出一等奖项目9项,二等奖项目21项,三等奖项目44项,表彰和奖励完成单位115家、完成人595人。学会组织省安委员会专家参与我省安全生产领域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探讨,报送的“科技工作者建议”中《加快打造重大事故应急指挥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议》,罗志军书记、李学勇省长等省主要领导迅速作出重要批示,省安监局领导十分重视,将该项目列为我省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安全生产信息化工程已全面展开。这些工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会知识密集、人才荟萃、地位超脱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学会是政府得力的参谋助手和技术支撑的特点。今后,学会将不断加强与会员单位、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映会员的诉求和呼声,拓宽为会员服务的渠道,进一步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和自律作用,创新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行为规范、运行有序、专业性强、公信力高的省级示范学会。



|